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行政法律 > 具体行政行为 > 具体行政行为的概念 > 行政执法行为的种类(上)

行政执法行为的种类(上)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5-12 00:46:53 人浏览

导读:

本文主要介绍的是行政执法行为的种类。
行政命令

  行政命令的概念和特征

  行政命令可作形式意义上的理解,也可以作实质意义上的理解,但这两种理解不能同时成立。作前种理解,就是把凡在形式上带有“命令”或“令”的行为一律称为行政命令,如授权令、公告令、执行令、嘉奖令、任免令等等。这种意义上的行政命令就很难属于行政限权性质了,而且显然与既定的行政行为结构不相吻合。因此,这里所述行政命令采用实质意义,即把行政命令看成是行政主体的一种强制性行为,而不是行为形式。

  实质意义上的行政命令是指,行政主体依法要求相对人进行一定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意思表示行为,是行政限权行为的一种形式。

  作为实质意义上的行政命令具有以下特征:

  (1)行政命令由行政主体作出。这正好与其他国家命令相区别。行政命令体现国家的意志,是国家命令之一,但它由行政主体作出,不同于其他国家机关作出的命令。例如:1985年4月10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授权国务院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方面可以制定暂行的规定和条例的决定》,这其实是一项授权命令,但不属于行政命令,因为全国人大不是行政主体。又如司法机关之间颁发的命令也不属于行政命令。

  (2)行政命令虽然属于行政主体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但它表现为要求相对人进行一定的作为或不作为,而不是由自己进行一定的作为或不作为。这显然与行政即时强制和行政强制执行相区别。

  (3)行政命令实质上是科以相对人一定的义务,而不是赋予相对人一定的权利。因此,导致相对人权益的行为(如行政奖励、委任干部等)不属于行政命令。

  (4)行政命令其实是为相对人设定行为规则,但这种规则属于具体规则,表现为在特定时间内对特定事或特定人所作的特定规范。这正好与抽象行政行为相区别。

  (5)行政相对人违反行政命令,可以引起行政主体对其的制裁,而不是直接引起行政执行。这正好与行政决定相区别。相对人不履行行政决定,可以引起行政执行(赋予权益的决定例外)。

  (6)行政命令是依法或依职权作出的。有不少行政命令有明文法律根据。例如: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第18条规定:“主管机关认为船舶对港口安全具有威胁时,有权停止其进港或令其离港。”第19条还列举了适用命令的条件。但有大量的行政命令是行政主体依职权作出的,而不是依据具体的法律条文。

  行政强制措施

  行政强制措施的概念和特征

  从理论上说,行政强制措施应包括:(1)行政预防措施;(2)行政制止措施;(3)行政执行措施。在大陆法系行政法学中,前两者被称为“行政法上的即时强制”。鉴于前两者(1)(2)与后者(3)在发生的时间、前提和法律救济途径上有明显的区别,这里的行政强制措施限于事前的预防措施和事中的预防措施,不包括事后的执行措施。。

  所谓行政强制措施,是指行政主体为了实现一定的行政目的,而对特定的相对人或特定的物作出的,以限制权利和科以义务为内容的、临时性的强制行为。它可以分为对人的强制措施(如强制戒毒)和对物的强制措施(如冻结存款)两大基本类型。行政强制措施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1)行政强制措施具有具体性。行政强制措施是行政主体为实现特定的行政目的,针对特定的行政相对人或特定的物,就特定的事项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

  (2)行政强制措施具有强制性。虽然任何具体行政行为作为体现国家意志的公行为都具有强制性,但行政强制措施相对于其他具体行政行为具有更强和更直接的强制性。

  (3)行政强制措施具有从属性。行政强制措施是为实现一定的行政目的,具体说,是为保障其他具体行政行为的顺利作出或实现所采取的行政手段。就它与被保障的具体行政行为之间的关系而言,它是一种从行为,而不是主行为。

  (4)行政强制措施具有限权性。虽然有的行政强制措施对相对人并非不利,如强制戒毒,有利于被戒毒者的身心健康,但就该行为的直接法律效果而言,它无疑是对被戒毒者人身自由的一种限制。因此,行政强制措施属于行政限权行为,而不是行政赋权行为。

  (5)行政强制措施具有临时性。行政强制措施均是对一种权利的临时约束,而不是对这种权利的最终处分。如扣押财物,“扣押”本身不是一种永恒的目的,它只是一种临时的保障措施;它只是约束被扣押物的使用,而不是对被扣押物所有权的最终处分。因此,行政强制措施是一种中间行为,而不是最终行为。

  (6)行政强制措施具有非制裁性。行政强制措施不是以制裁违法为直接目的,而是以实现某一行政目标为直接目的。因此,行政强制措施并非须以相对人违法为前提。它可以针对违法的当事人作出,也可针对合法的当事人作出。这正是行政强制措施与行政处罚的区别所在。

  (7)行政强制措施具有可诉性。行政强制措施在法律救济上适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根据《行政复议法》第6条第(二)项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11条第(二)项的规定,行政相对人对行政主体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行政征收与征用

  行政征收

  1、行政征收的概念和特征

  行政征收是指国家行政主体凭借国家行政权,依法向行政相对人强制地、无偿地征集一定数额金钱或实物的行政行为。

  行政征收,是国家凭借其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有效方式,其基本目的在于满足国家为实现其职能而对物质的需要。行政相对人的财产一经国家征收,其所有权就转移为国家所有,成为国家财产的一部分,由国家负责分配和使用,以保证国家财政开支的需要。换言之,行政征收是财产的单项流转,一经征收,不再返还相对人,也不再给予其他补偿。不过,在现代法制国家里,国家根据其政治权力进行各种强制征收的权力,必须以全体人民的整体意志-----国家法律予以确定,征收的具体执行机关、征收的对象、数额、程序等,都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换言之,行政征收的整个过程都是国家意志的具体体现,而不是某个行政机关或某个行政官员的个体意志所能够左右的。只要没有法律根据,任何擅自决定征收的行为,都是侵害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侵权行为,都为国法所不容。[page]

  基于上述行政征收的概念、功能和要求,行政征收一般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1)处分性。行政征收是国家行政主体对行政相对人财产所有权的一种处分,而不是仅限于对其财产使用权的限制。行政征收的直接法律效果,是导致行政相对人有关财产权的被剥夺。正因为如此,行政征收不能纳入行政强制措施的范畴之内。

  (2)强制性。行政征收机关实施行政征收行为,实质上是履行国家赋予的征收权,这种权力具有强制他人服从的效力。因此,实施行政征收行为,不需要征得相对人的同意,甚至可以在违背相对人意志的情况下进行,征收的对象、数额及具体征收的程序,完全由行政机关依法确定,无需与相对人协商一致。行政相对人必须服从行政征收命令,否则应承担一定的法律后果。

  (3)无偿性。国家为了完成其职能,维护其统治,满足某种需要征收某种或某些资财。这种行政征收必须是无偿的,是财产的单向流转,无需向被征收主体偿付任何报酬,否则便不能真正满足国家的需要。这也是行政征收同行政征用、行政征购的区别。

  (4)法定性。行政征收直接指向的是行政相对人的经济利益,由于其强制性和无偿性,决定了其对相对人的权益始终都具有侵害性,因此,为了确保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不受违法行政征收行为的侵害,必须确立行政征收的法定原则,将行政征收的整个过程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使具体的行政征收行为受相对稳定的法律支配,使行政征收项目、行政征收金额、行政征收机关、行政征收相对人、行政征收程序都有法律上的明确依据,这是现代行政所必须遵循的原则。

  (5)可诉性。行政相对人对行政主体的行政征收行为不服,可以依据《行政复议法》第6条第(七)项的规定,申请行政机关复议,或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11条第(七)项规定,提起行政诉讼,或者经行政复议以后提起行政诉讼。

  行政奖励

  行政奖励及其特征

  行政奖励是国家行政机关对为国家和社会作出重要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所给予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是国家行政机关为了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激励人们奋发向上,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性、积极性,努力完成国家计划和任务,为社会作贡献,而采取的一种行政执法措施。

  国家行政管理有多种多样的方法,反映在行政执法中,就是行政机关作出不同的行政措施,既可以有许可性的、禁止性的、义务性的和处罚性的执法措施,也可以有奖励性的行政执法措施。行政奖励的目的是表彰和鼓励先进,推动后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全体人民的事业,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的岗位上,进行着创造性劳动,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其聪明才智,在他们中涌现了许多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国家行政机关通过行政奖励,对其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表彰他们所进行的创造性劳动,体现国家对他们的模范行为和先进事迹的重视和肯定。行政奖励作为一种重要的行政执法行为与行政制裁共同成为行政管理中奖罚并用的两类行政执法措施。

  行政救助

  行政救助的概念和特征

  行政救助是指行政主体在行政相对人因发生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等情况时,或者在其他特殊情况下,依照有关法律规定,赋予其一定的物质权益或与物质有关的权益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救助的法律特征在于:

  1、行政救助是行政主体所作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行政救助是由行政主体承担的一项职能,这种救助因其特定的实施主体而成为一种履行国家行政管理职能的活动,具有行政行为的性质。由社会或一定社会组织进行的救助不属于行政救助的范围。同时,行政救助是针对特定对象进行的,在行为的内容和方式上,均不具备普遍约束力,由此,决定了其属于具体行政行为的范畴。

  2、行政救助的对象主要是特定的公民。行政救助在一般情况下,只对出现了特殊困难和特殊情况的公民个人作出,其对象是特定的。组织一般不能成为行政救助的对象,即使在扶贫、救灾活动中实施的物质帮助,虽然在形式上表现为行政机关拨付一定的款项给某一组织,但其最终的帮助对象仍为公民个人。

  3、行政救助是依据法律法规所实施的行政行为。行政救助依法进行是其要点之一,由法律规定,按法律、法规规定实施,决定了行政救助行为的法律属性。

  4、行政救助属于行政赋权行为。行政救助的内容是赋予被帮助人以一定的物质权益或与物质相关的权益。行政救助的内容主要体现在物质权益上,被救助人通过行政主体的行政救助行为获得一定的物质以帮助自己解决困难。这种物质可以是直接的财物,也可以是与财物相关的其他利益,如免费受教育等。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